【2018年8月29日/王正旭醫師/良醫健康網企劃】
健保署在8月中旬宣布第一個免疫藥物納入健保,最快今年底黑色素細胞瘤的病患就能享有健保給付的照顧,台灣健保正式進入免疫藥物新時代的同時,其他癌症病患也引頸期盼、希望健保能嘉惠更多其他癌症病患。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王正旭表示,「醫界至少等了3年,才等到這個好消息」,王正旭沉下臉色說:「3年有多久?我們的癌症病人已經換3輪了」,通常肺癌病患差不多一年一梯,今年8月1日「國際肺癌日」之後,王正旭和其他的醫師等到了免疫藥物變成健保用藥的新措施,但更多的病人卻來不及等到這一刻。
王正旭強調,肺癌之所以成為「新國病」,死亡率、發生率都高居第一位,主要是早期發現不易、晚期才確診導致病患治療效果不佳,而且不管是哪種肺癌都一樣不易早期發現,王正旭指出,肺癌主要分為二大類型,一是靠近肺部中間的「中間型」、與抽菸較有關係的鱗狀細胞癌、小細胞肺癌,這ㄧ類病患多以咳嗽症狀表現,但因為病患通常有抽菸習慣,本來就常常咳嗽、難以分辨到底咳嗽是否異常而錯失即早發現肺癌的機會,這類病患平常應遵照醫囑、比一般人更頻繁的定期篩檢;而另一類型是肺部的「周邊型」,像是肺腺癌、大細胞肺癌,平常沒有特別的症狀、所以病患更是不易察覺,只能靠健康檢查才可能有機會早期發現。
肺癌早期發現不易 早、晚期治療效果差異大
對於近來鼓勵民眾接受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肺癌的呼聲,王正旭強調,目前臨床上並沒有標準化的常規檢查指引,但確定的是有抽菸、家族史等危險因子,或是常處於高風險環境中,例如二手菸、三手菸的空間,又或是具有商業保險的人,其實都應該定期篩檢肺癌,王正旭表示,第1期肺癌治癒率通常有8到9成,但是到了第3期淋巴轉移之後、治癒率則大幅下降到3到4成,比起早期發現的第一期病患少了一半到3分之1,足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