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知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健保不失衡 才有新藥治癌症
    隨著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癌症新藥相繼問世,得以提供病人新的治療契機,以期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然而高昂的新藥費用,患者只能望之卻步。
 
    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2017年4月調查顯示,約4成民眾每月癌症藥物支出僅能負擔2萬元,相等於每年最多約能負擔24萬元。相對而言,目前癌症新藥費用每年約數十至上百萬元,對癌症患者與其家庭來說,確實是個沉重的負擔。因此,癌症新藥若可順利納入健保給付,便有可能幫助民眾免於因病而貧。此外,亦能讓癌症患者盡快使用合適的新藥,以期提升存活率,同時讓癌友有更好的預後及生活品質。
 
    然而,據統計,目前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比率只有55%,癌症新藥更只有49%,而健保財源不足是新藥無法即時納保的主因之一。事實上,台灣整體的健保支出僅占國民生產毛額 (GDP) 的3.2%,全面解除鎖卡後,國民納保率更高達99.7%,而健保給付內容涵蓋廣,不僅針對重大傷病,對於慢性疾病、一般病症,例如感冒等,也都有所給付。健保自開辦以來,開放給付項目不斷增加,但在支出總額固定不變的情況下,造成健保財力吃緊。
 
    倒底該如何在健保財務吃緊下,增加或加速癌症新藥的給付呢?提高民眾保費或部分負擔,並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式。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新藥納健保」民意調查,發現有高達77% 的民眾願意共同負擔高單價的癌症藥物,其中以共同負擔10%至20%的比例最高。此外,也有高達6成7民眾願意每個月多負擔約50元的保費,並自願提高每次門診的藥費上限,以挹注健保財源。
 
    此外,調查中也發現,民眾認為健保給付新藥的優先順序應為:治療疾病的嚴重程度(如癌症)、治療效果、改善病人生活品質、價格合理性與需要的病人數等。而在最優先的「治療疾病的嚴重程度」上,更獲得超過6成的支持,顯見民眾普遍具有優先給付嚴重疾病(如癌症)用藥的觀念。
 
    全民健康保險(簡稱健保)的立基是增進國民健康,並積極推動偏鄉醫療以照顧弱勢族群,但基於「自助、他助、互助」的精神,需依薪資所得高低徵收保費,以嘉惠全民免於因貧無法就醫或是因病而貧。而隨著人口老化、生活環境與習慣的改變,罹癌機會及人數的增加可能是未來無法避免的趨勢,又伴隨著醫療技術的推陳出新,可以預見的是健保財源壓力也將愈來愈沉重,因此該如何集結全民的共識與力量,來增加癌症新藥的可近性,已成為相關單位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與課題,因此期盼政府好好正視癌症新藥納保的問題,讓癌症患者能無後顧之憂地積極接受治療。

 
 
<--
0809-010-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