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 邱昭華 副院長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肺癌高居國內癌症死因首位,近年來,免疫治療有很大破突,可有效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的選擇之一,現在2、3期病人也可以在手術前後或是化學及放射治療後使用免疫治療,有愈來愈多的人可以接受免疫治療,根治疾病或是延長生命。
 
肺癌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佔了近9成;非小細胞又可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等,其中以肺腺癌最多,台灣的肺癌病人中超過6成都是肺腺癌。

基因定序,開啟腫瘤大門

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邱昭華副院長表示,肺腺癌病人做基因定序後,若發現有驅動基因突變,標準的治療是使用標靶藥物,「標靶治療就像是一把鑰匙,可以優雅地開啟腫瘤大門,用藥物殺死癌細胞,這是最精準的治療方式。」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可以有鑰匙且找到相對應的門孔開門。還有另外一個方法,就是「按門鈴,叫醒免疫細胞,自己把腫瘤大門打開。」邱昭華副院長解釋,理論上自己的免疫細胞會認識並清除不正常的癌細胞,但是,腫瘤的形成就代表身體某個正常的環結出了問題,讓狡滑的癌細胞躲過免疫細胞的攻擊。免疫治療就是,讓應該認識癌細胞而現在卻不認識癌細胞的免疫細胞重新活化起來,去執行殲滅癌細胞的任務。
 
這幾年免疫療法大幅進展,其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以有效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癌細胞透過PD-L1逃脫免疫細胞的認識及攻擊,因此PD-1或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效果跟生物標記PD-L1的表現量習習相關,PD-L1表現量高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整體存活率,比傳統化療好很多;不過,即使PD-L1表現量低的非小細胞肺癌,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加上傳統化療,整體存活率也比只使用傳統化療佳。

誰?何時可以用免疫治療?

至於免疫治療應該在何時介入?邱昭華副院長認為,晚期肺癌病人找到特定的驅動基因突變後,可以採用標靶治療;如果沒有驅動基因突變,對PD-L1表現量高的腫瘤,免疫治療就是首選,對PD-L1表現量低的腫瘤,可以考慮免疫治療加上傳統化療。
 
過去免疫治療主要是用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不過,隨著免疫治療臨床試驗蓬勃發展,現在已經證明第2、3期的病人在手術前做免疫治療,或手術後再做免疫治療,或者放、化療後再加上免疫治療,都比單獨只做手術或放、化療的療效好。免疫治療的角色愈來愈多,從第2、3期到晚期的病人都可以使用。目前第1期病患直接開刀就好,不需要再做免疫治療,但未來免疫治療是不是在第1期病患也有角色,值得後續研究證明。
 
有一些正在接受標靶治療中的晚期病人,看到血液癌症指數有變化時,會急著想換藥或想採免疫治療,另尋生路。邱昭華副院長用打牌來比喻肺癌的治療,「遊戲規則是誰在牌桌上坐得久誰就贏」。他指出,如果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但只是局部惡化,也許可以用放療等方法局部處理一下就好,讓同一張牌繼續打下去,不需要馬上換藥,「否則好牌一下子全打完,沒有牌可以打,就得下牌桌了。」
 
具有驅動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很關心的是,如果標靶藥物都用完了,是否可以進行免疫治療?或是做化學治療時可以合併免疫治療嗎?邱昭華認為,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標準答案,如果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免疫療法當然是選項之一。而病人關心的這些問題也是醫界急欲知道的事情,國內外都正在進行相關研究,也很期待結果儘快出爐,讓肺癌病人有更佳的治療指引。

同場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