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專欄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關鍵字
類別 希望諮心 希望脈診 希望律動 希望飲食
希望諮心你/妳曾經想過這個問題嗎? 【文/葉北辰心理師】 從初診斷到現在也已經過了十多個年頭,很幸運地狀況都還不錯,當然偶爾還是會擔心復發或者受到一些身體狀況的干擾(像是我膽管裝了一個支架,所以太餓太累或壓力到的時候右上腹會劇痛)。在這些生活狀況的起起伏伏當中,我常常會想到一個問題: 「如果有選擇的機會可以重來一次,我還會不會想要有這個生病的經驗?」這個問題出乎意料地難以回答。 我當..詳全文
希望諮心痛在心裡口難開 【文/葉北辰心理師】講到疼痛這件事情的時候,常常會提到這個笑話「世界上最能忍受的疼痛是什麼?」,你可以先想想看,答案在最後一行。這也說明了問題的核心,疼痛的感受本身非常主觀,不像心跳、血壓、體溫和呼吸可以測量出客觀的資料(這也是四個主要的生命徵象,住院的時候護理師都會幫病人測量)。雖然近年來醫學上對於癌症的疼痛越來越重視,把疼痛感受列為第五個生命徵象,讓病人從1-10分評估自己..詳全文
希望諮心關於疼痛二三事 【文/葉北辰心理師】講到癌症疼痛,第一個印象應該是醫護人員拿著疼痛量表問「如果0到10分,10分是非常痛,0分是完全不痛,你現在的痛是幾分?」,或是「可不可以形容一下你的痛?是銳利的痛還是鈍痛?絞痛?刺痛?酸痛?悶痛?」。被問到這些問題時,如果沒有足夠的經驗或仔細地思考,還真是不容易回答。然而,病友們有些時候可以鎮定地回答這些問題,有些時候卻完全無法回應,這中間的差別是什麼呢?..詳全文
希望諮心怎麼想就怎麼痛!? 【文/葉北辰心理師】有時候聽病友們在聊天,會說到哪裡哪裡痛,但是醫生也檢查不出來是什麼問題,只能先開止痛藥,有的人還會痛到全身不舒服,也開始擔心會不會是病情惡化…等等,然後有人問「心理師,這時候就要正向樂觀對不對?反正吃藥也沒有比較好,是不是因為想太多了才會這樣?所以要轉移注意力,多參加病房活動,看看電視,跟家人朋友聊聊什麼的…」。或是聽醫護人員向我..詳全文
希望諮心癌友生育議題應尋求專業諮商 【文/葉北辰 心理師】隨著醫療越來越進步,癌症的治癒率已經明顯比過去提升,治癒者越來越多,也活得更好更久。所以對於癌症治療的關注,也逐漸從「聚焦於存活率」邁向「關心病友們在治療結束後的生活品質」。例如過去癌症病友或家屬想的是「連命都不知道有沒有了,還想什麼未來生小孩,先把命救起來吧!」現在保存生育能力或養育孩子的主題則越來越被重視。 罹癌後仍可擁有下一代一位男性病友1..詳全文
希望諮心你怎麼看待癌症,癌症就怎麼影響你 【文/葉北辰 心理師】最近在台灣關於癌症病人或家屬的心理社會服務上,開始逐漸推廣一種心理治療學派叫做認知行為治療(CBT,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雖然不是每個病友或家屬都需要諮商或心理治療,但我們還是可以試著瞭解一下CBT的概念,看看這個概念在我們的抗癌之路能夠有什麼效果。簡單來說,認知行為治療的主要概念就是在強調一個人的想法(認知)、感覺(情緒..詳全文
希望諮心關於癌症的自殺迷思 【文/葉北辰 心理師】前一陣子的新聞,臺大公衛學院及研究團隊運用全國癌症登記檔案資料庫加上全國死亡統計資料庫中的自殺身亡資料,想要了解癌症病人的自殺率。研究顯示,在1985至2009年間,整體而言,癌症病人自殺身亡風險是一般人口的2.47倍。更細部來區分,男性病友的自殺身亡風險高於女性,中壯年病友(45-64歲)的自殺風險高於其他年齡,預後較差的病友自殺身亡率也相對較高(癌症較..詳全文
希望諮心生病之後我沒心情搞這些?避免陷入「沒心情」的惡性循環 【文/葉北辰 心理師】美國的國家全面癌症網絡(NCCN)建議使用單張衛教問卷—困擾溫度計(DT)做為協助癌症病人瞭解自己身心狀況的工具,也可藉此做為病人與醫療團隊溝通的橋樑。這個DT問卷是先請病人評估過去一週自己的困擾程度,從無困擾(0分)到非常困擾(10分),然後在根據問題檢核表,勾選出讓自己困擾的實際問題、家庭問題、情緒問題、靈性或宗教問題或身體問題。其中,癌症..詳全文
希望諮心放下壓力過好年 【文/葉北辰 心理師】過年總被認為是一件開心的事,但是說也奇怪,對許多人來說,過年是個既開心又倍感壓力的日子!過年的壓力是怎麼來的呢?心理學家認為「人們面對特定的外在或內在要求,感到有負擔,覺得自己的能力或資源和這些要求有差距時,就會產生壓力」,這些特定的內外在要求可以通稱為「壓力源」。而對病友或家屬來說,「生病」這件事情也在這些壓力源上帶來額外的負擔。以下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壓..詳全文
希望諮心照顧病人也要照顧自己 【文/葉北辰心理師】家屬在照顧病人時,往往因為太過關心病人而忽略自己,把病人的需求放到最大,卻忽略自己的需求,變成一種失衡的照顧關係,忘記自己也是活生生的人,會疲倦,要吃飯休息,有自己生活的其他面向要處理。比較適合的照顧關係應該是病人和照顧者能夠有好的傾聽與表達,同理地溝通,以共同合作的態度面對抗癌之路。所以,當家屬在照顧、陪伴病人的過程中,若覺得自己已經快要耗竭了,可以試試看..詳全文
<--
0809-010-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