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台約有75萬的罹癌家庭,而該年新發的罹癌人數也上看10萬多人,也就是說每4分31秒就有一個新罹癌者。我們每個人在職場中,可能都會有機會與癌友共事,他可能是同儕、下屬或者主管,而面對到同事罹癌時,你可能會有許多的擔心跟不知所措,以下有一些常見的疑惑讓我們一一來為你解答。

一、癌症好嚴重,我是不是就再也見不到這個人了?

乍聽同事罹癌時,你心裡一定會冒出非常多的擔心及對於癌症的想像或經驗,但不同的癌症別,因著治療技術的日新月異,現在已經有相當多種類的治療方式可以選擇,罹癌後的存活率也持續提升。但治療雖進步,抗癌仍然是一條不容易的道路,每種治療的效果因人而異,治療的副作用也分成短期或長期,影響的不只生理也有心理跟社會。在我們的服務經驗中,順利的與癌共存或戰勝癌症除了配合積極治療以外,身邊有支持的人也是相當重要。所以與其一直擔心對方,不如起而行的主動關心及詢問對方有什麼是你可以做的,提供罹癌的同事真正需要的支持與協助,就能讓他更順利的完成治療。

二、他是不是體力會很差,還有辦法工作嗎?

治療在每個人身上會產生的反應都不太一樣,有些人的確會相當疲累跟體弱,甚至還有其他不舒服的副作用出現,但有些副作用是可以被控制跟共處的。依照罹癌者的個別需求,我們可以跟他一起評估在工作上需要有什麼樣的調整跟改變,若是他的體力變差,那本來他跑外勤業務是否需要改成內勤支援,或者有沒有可能調整工作的時間讓他足夠的休息再完成工作;若是他有噁心的副作用,那將他的位置調離廚房/茶水間或者廁所的附近,可能也有幫助。

因應著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建議同事或主管可以仔細地跟罹癌者一起評估治療同時工作的可行性,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暫停工作時無經濟的後顧之憂,如果有需要社會福利資源的協助,也可以請他詢問醫院或社政單位的社工。

三、我可以怎麼關心他?或者幫他做些什麼?

適度的、符合需求的關心是支持力量的來源,但每個人需要及習慣的關心方式不同,切記不要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套用在對方身上。直接的詢問當事人是最好的做法,當然對方可能因為客氣而跟你說不需要,你也可以在釋出關心前先想想有哪些具體你可以做到的事情,例如:「我可以幫你多看幾個財會表單,或者某些名單需要聯繫的我可以幫忙聯繫等…」這樣一來在你釋出善意時,對方也更能真實的評估,現在或未來真的有需要時可以麻煩你協助什麼。

在我們的文化中,探病及探病時送禮是一種常見的禮節,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我們探病的時機是否真的合適,有時候病友並不希望在醫院狼狽、虛弱的樣子被看見,或者他還太過虛弱無法招呼探病的客人,那僅送上關心卡片或電話可能是比較不打擾其休養的方式。如果一定想要送禮聊表心意,那也可以詢問當事人或家屬需要什麼,而非一股腦地送一箱又一箱的營養或保健食品,因為實際上並不是每一個癌症病人都需要另外補充營養品或保健食品。

四、我對於隱私很重視,所以是不是不要問他太多隱私比較好?

每個人對於隱私的開放程度不同,談論癌症這件事情最好是在雙方都感覺舒服的狀況下進行,如果你對於詢問對方的疾病跟身體狀況感到尷尬,那不需要勉強自己一定要做這件事情,給予對方善意的微笑或自然的相處方式就好,也可以簡單但直接地告訴對方「如果你需要我幫忙我都在」。在你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如果你被告知太多的私人資訊,反而會讓你更不安甚至說出過於樂觀的話語用來結束話題,例如「你一定會好好的,不要擔心」、「不要想這麼多,沒事的。」,這些回應並無法真的幫助到罹癌者,而可能讓他感覺不被同理或被指責。

而當你準備好想了解,但不確定對方想不想跟你談的話,建議可以先釋放出你的開放及善意,「我想了解你的狀況,如果你想跟我談,我隨時都在」類似的話語可以保持你的開放態度,並讓對方沒有壓力的選擇是否有需要跟你多聊聊。

五、我的親人之前也罹癌,有很多經驗想要告訴我同事可以嗎?

首先,你要理解每一位罹癌者的經歷都大不相同,就算是同樣的癌症治療方式,也可能副作用大相逕庭,所以你親人的罹癌經驗可能完全不適用於你同事。有時候我們想用親友的罹癌經驗來當作談話的開頭,是一種拉近關係的方式,但盡可能不要把這個事件當作談話的主軸,以免你本來想要關心同事的焦點被轉移。而更重要的,若是你的親人罹癌經驗中有使用營養保健品並有益處,你在告訴罹癌同事這個狀況時,也一定要叫當事人請醫師共同評估是否適合使用。

記住三訣竅:主動詢問、彈性開放的態度及同理尊重對方選擇

當癌友選擇治療同時工作時,最需要的就是同事的情感支持及事務支援,不論是調整更適合的工作內容及改變工作的時間或職務都是選項,可能他的這個選擇並不是你認同的,但主動的提出你的擔心與關心,並保持開放的態度尊重對方的決定,是身為同事能做的一件重要的事。記住,這些選擇可能也會因為病情及治療的狀況而改變,所以一起討論各種彈性的作法也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