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厚生基金會於近期成立「癌症新藥可近性委員會」,癌症希望基金會很榮幸能成為其中的委員,也感謝各界先進、賢達這麼關心癌症病人的用藥權益,很期盼能透由該委員會的設立,減少癌症病人「看得到卻用不到新藥」的狀況。

   「癌症新藥可近性」成為近幾年深受關注的醫療議題,究其根源還是因健保收支失衡、新藥新治療預算逐年緊縮(從30多億減少為20多億元),導致癌症新藥新治療在健保審議過程頻頻卡關,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觀察,111年度迄今納入健保給付的癌症新藥僅有3項(其中1項於2021年就進入共擬會審查),給付的適應症使用條件也趨嚴格,癌友如果要接受即時適切的創新治療,往往得自掏腰包;癌症希望基金會2022年的「癌友自費調查報告」亦揭露,高達七成五癌友都曾自費治療,其中兩成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

      癌症希望基金會一直堅信促進「癌症新藥可近性」應是多元而非單一解方,追本溯源要先回到健保該扮演的角色與承擔的責任,從源頭的健保制度進行改革,再輔以癌症藥品基金以及應援補位的商業保險,才能真正解決目前癌症新藥新治療的困境。

健保開源節流 將有更充裕的資源合理分配

     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2020年民調,若以挹注健保資源到重大傷病為前提,分別有63.5%及77.2%的民眾支持調高健保保費及調整平時就醫的部分負擔。癌症希望基金會也強烈呼籲,健保署在健保資源充裕之後,合理分配資源到重大傷病的新藥新治療上,才不至於罔顧民眾支持調高健保費及部分負擔的期待。

創新治療基金 支援成本效益不確定的品項

     愈來愈多聲音建議應借鏡英國癌症藥品基金(Cancer Drugs Fund, CDF)的成功經驗,仿效在台灣設立類似的基金資助病人用藥,透過此暫時性給付,由政府與藥廠(非病人)共同分攤費用,讓病人在沒有經濟壓力下及早使用療效或成本效益有待驗證的新藥,期間同步收集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作為其是否能納入健保的重要參考。癌症希望基金會十分樂見基金早日成立,但需要堅守癌症病人用藥平權的公平正義原則與制度的可長可久性。

商保補位健保 適度轉嫁醫療風險

    最終,一定有些藥品無法透過健保或基金來給付使用,民眾必須妥善規劃商業保險以轉嫁醫療風險。但放眼現下的商業保單大多理賠健保有給付的項目(如住院、手術等),實支實付又必須符合一定條件,一筆支付則有無法因應癌症長期治療的問題。簡言而之,目前缺乏可以精確理賠癌症醫療風險的保單,抑或如果想適度轉嫁風險,必須付出高額的保費。

      癌症希望基金會建言政府應介入「健保補位險」規劃,除了衛福部、健保署等衛政單位應盤點自費的範圍供保單規劃精算,金管會、保險局等保險主責部門應該要適度介入保單、保費等管理,讓大部分民眾能在不造成太大經濟負擔的狀態下自願承保,才有可能達到保險的大數法則,適度轉嫁癌症的醫療風險。

     立院厚生基金會「癌症新藥可近性」委員會的成立,讓這個討論許久的議題有機會變為具建設性的政策,誠然可喜。要提醒的是,政策制定應是權衡其恆久、永續的發展,非僅針對眼前的困境頭痛醫頭,建議在癌症新藥可近性上需更全盤思考討論,包括政策與民眾心態的調整與支持,才能開啟正向循環突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