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醫師,請問我可以用標靶治療嗎?」

「王醫師,基因檢測是什麼啊?我需不需要做?」

「王醫師,我聽說免疫治療是救命神藥,為什麼我不能用?」

      隨著醫療科技發展,「個人化精準醫療」已是近年癌症治療的全球趨勢,對應精準化醫療概念的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在診間的「詢問度」總是居高不下。在與病人及家屬解釋病情及可能相對應的治療方式的溝通中,不難發現癌友與家屬對於精準醫療的認知還有滿大的進步空間及過高的期待。

精準醫療如何「對症下藥」

      過去癌症的治療方式是以原發「腫瘤位置」來選擇治療的藥物,如某藥物核准用於乳癌治療;近期則進展到依據「腫瘤基因的特徵」來決定治療藥物,這是未來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精準醫療發展的重要趨勢,但並非每位病人都適合使用。

      標靶治療是利用藥物這個「標」去辨識癌細胞的「靶」後進而攻擊,免疫治療則是藉由癌細胞的「生物標記(Biomarker)」來評估、篩選出適合者,讓病人具有「偵查」功能的免疫系統活化並恢復功能,得以發現癌細胞入侵進而殺死癌細胞。雖然精準治療趨向個人化的量身訂「治」,但療效因人而異,而且還是會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與醫師商討最有利於延長存活的治療選擇。

      知識是抗癌的最有力武器,癌症希望基金會致力於提高癌友對於精準醫療的認知,希望能用以下二個方法幫助癌友更有效地與醫護溝通,進一步提升醫病共享決策與生活品質。

  1. 提升意識(Awareness):透過多元工具,如衛教手冊、LINE聊天機器人、 Youtube頻道HopeTV、網站等,讓癌友能透過慣用的工具輕鬆獲得正確、即時的資訊,進而與親友、醫護團隊溝通討論,達到醫病共享決策(SDM)的目標。
  2. 教育培力(Education):癌症希望基金會為病友量身打造「希望護照」App,協助癌友紀錄有關疾病及治療的狀況,包括紀錄癌症型態(如癌別、期別、腫瘤大小、基因型態等)、掌握治療追蹤(如治療方式、用藥紀錄、檢驗報告、副作用及疼痛等身心狀態)、提供衛教新知(如照護訣竅、活動訊息等),還可以連結社會資源的查詢、設定提醒回診的鬧鐘等。最重要的是近期再度進化,App中增加詳細的基因說明,可以協助病人更全面了解自己的疾病,隨時提存資料與醫護溝通討論。

精準醫療的隱憂

      雖然精準醫療是全球醫界看好的癌症治療趨勢,承載著醫師與病人的高度期望,但是精準醫療畢竟不是萬靈的救命丹,因此癌友必須有正確的認知。此外,精準醫療的治療費用偏高,根據健保署110年統計資料指出,當年度健保共支付403億元於癌藥費用,其中標靶藥費占率已達62.6%,遠超過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等支出,免疫治療雖然僅占4%,但可預期還會逐年攀升。

      過去10年歐美在談到癌症治療時,多了一個新名詞叫「財務毒性(Financial toxicity)」,用來形容高額治療費用所帶來的傷害及影響,不只是對病人,甚至是對國家醫療保險制度;這個問題,是當我們迎接精準醫療這樣的治療福音時,同時不能規避的隱憂。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認為,要跨過精準醫療高聳的經濟門檻,必須要健保、商業保險與藥廠的三方協力,才能真正提高癌症治療可近性,幫助癌友得到即時與適切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