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4日/遠見雜誌/癌症希望基金會】
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自1995年實施至今已經22年了,納保率已達99.9%,醫療院所特約率也高達93%,而由於健保制度的實施,讓民眾的就醫門檻下降,重大傷病者透過健保也能獲得良好的醫療照顧,二十多年來國人平均壽命亦提升2.4歲,讓許多民眾免於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無法就醫的窘境。
台灣「能同時兼顧醫療品質與社會福利,且又全面普及的健保制度」,已被蔚為世界奇蹟,搬到世界舞台上無不被醫療先進國稱讚。不僅如此,健保制度也普獲國人認同,2016年底由健保署公布的滿意度調查,顯示民眾滿意度高達83.1%。然而,國人不論大小病症、看病、檢測或拿藥,通通都在健保的給付範圍內,而這樣的制度設計,往往也容易造成醫療資源的濫用。
根據健保署統計,2015年有高達4萬7千人看診次數超過90次,2016年間,共有高達814萬人次驗血,腹部超音波與電腦斷層檢驗人次也分別高達240萬與145萬,總計前20大檢查項目共花費近700億元,此外,國人每年丟棄的藥物量也高達136公噸,因此「看病多、拿藥多、檢查多」也成了健保浪費資源的主因與困境。
然而,健保資源的濫用不只浪費了醫療資源,更會使得醫療品質受到嚴重衝擊。據健保署統計,2016年健保醫療支出約為5,933億元,自實施至今,支出金額雖然已經增加了2.4倍,然而,健保總支出卻僅佔GDP (國內生產總額)約3.8%,這筆費用支付範圍包含藥費、檢查費,以及醫護人員的薪資等,而在健保總額被限定的情況下,新藥的給付額度便難以避免的受到排擠,進而影響了國人使用更新、療效與安全性更好的新藥的權益。
因此,該如何善用健保資源,給予國人真正必需且有價值的醫療保障,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近年政府已陸續實施「雲端藥歷」以及「分級醫療」等政策,以期降低健保資源的浪費。而除了主管機關的努力之外,每個人都應該挺身而出,讓「珍惜健保資源」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大家共同改變觀念、身體力行減少健保資源的濫用,以加速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的時程。倘若能真正力行樽節健保資源,才有可能讓健保發揮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