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罹癌時並沒有想到生育這議題,一開始只會想到這個病到底怎樣可以治好?這個比較重要。醫生也不會針對生育議題來討論,只針對這個病情該怎麼治療對你是最好。我做半年大約12次的化療,直到快結束時,才敢鼓起勇氣問醫生:「以後我還有機會生一個健康的寶寶嗎?」(男,31歲,大腸癌)
我是很喜歡小孩,而我們家是三個女兒,所以父母一直希望有個孫子。但姐姐們都是不想生的那一種,父母就寄望在我身上;而男朋友又是獨子,他爸媽也很想要有孫子。確診時我有問可以凍卵嗎?醫生說我這樣的狀況不適合,好像還要打排卵針什麼的,說現在的目標是要先努力活下來,然後我男朋友也說好好活下來比較重要。(女,33歲,子宮頸癌)
癌症本身和癌症治療的過程都可能會影響到生育能力,甚至會造成不孕。對女性來說,接受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手術等,都可能造成卵巢功能下降甚至衰竭;男性治療後可能面臨睪丸無法再製造精子,精子品質不佳或精子數量稀少等狀況。年齡、癌別與治療方式是決定癌症存活者能否生育的關鍵。
過去治療都是以治病保命為優先考量,隨著病人存活率增加、醫療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病人可以在治療前做生育保存,為未來保有一線「生」機。
但要在癌症治療前,決定是否「生育保存」是個高風險且困難的決策。在初診斷癌症的高情緒衝擊與決策時間短暫的情境下,「生命」與「生育」如何在天平兩端盡可能取得平衡,做出符合個人價值喜好且後續人生中不後悔的決定,並不容易。
本會從2013年開始關注癌友生育健康問題,從早期的文獻蒐集、國外組織建議的統整,後續訪談醫師、病人,以及進行病人生育決策經驗研究,探索服務個案罹癌後面臨生育決策的困境。彙整過去研究,在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邱秀渝教授指導下,設計開發「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期望提供病人與家屬便利使用的生育決策支持與輔助工具,協助癌友理解自己的想法與需求,有效的與醫療團隊及重要關係人(如父母、伴侶或親密關係人)溝通與討論,進而作出不後悔的決定,維繫癌症存活後的生活品質。
「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三大亮點:
一、 生育決策自我評估
透過說明與問答,協助病人了解自身狀況。生育決策評估內容包括:了解生育可能風險、認識生育保存選擇、自我生育意願,最後提供輔助決策的建議。施作過程約20分鐘,病人需靜下心透過逐步的問題引導,協助病人自我對話,聆聽內心聲音。
二、 病友故事分享
不同癌別、年齡與生育保存不同抉擇的真實故事,透過病人及家屬的心歷路程,讓面對同樣處境的癌友可從不同案例與情境下,找到連結與歸屬感,進而探索自己的想法。
三、完整生育健康衛教內容
提供符合病人及家屬適切的衛教資訊,資訊內容包含生殖器官功能、影響受孕懷孕因素、生育保存方法、受孕與懷孕、生育資源等,期待病人能獲取足夠資訊,在充分理解的的狀況下,為自我生育決策做決定。
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
更新日期:2020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