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健保部分負擔新制 7月1日上路」,喜見健保署以「落實分級醫療與珍惜醫療資源」為前提來調整部分負擔,然觀其內容調整的幅度十分有限,以藥品部分負擔為例,最高收到300元,影響金額在門診部分約26億元,急診部分約6.7億元,與健保法定之「定率」規範有滿大一段差距,且一直以來都變形以「定額」方式收費,恐無法達成落實分級醫療與減少浪費目的,長久以來民眾也缺乏醫療有價概念,部分負擔改革常流於形式。。

 應回歸定率制並輔以配套

      基金會十分認同收取部分負擔的用意是提醒民眾「醫療有成本」,若民眾能珍惜使用,便可減少醫療不必要的虛耗,使健保有能力在民眾患重病時給予更周全照顧。但以定額方式收費,在提醒的力道上稍顯不足,因此建議部分負擔應回歸健保法43條原訂之「定率」收費方式,在有轉診的狀態下酌收當次總醫療費用的20%,未經基層診所轉診到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等,需收取30~50%的部分負擔。透過部分負擔設計,引導民眾與充分醫師討論醫療處方的適切性,珍惜使用醫療資源。

      同時,部分負擔應輔以「量能負擔」配套,設定全年度的收費上限,例如以國人人均GDP的十分之一為基準,再依據民眾投保健保的薪資級距做適度調整,並針對低收入戶等特殊對象施予配套,以減少經濟衝擊。

      根據基金會2020年調查,有8成民眾願意小病多付,來爭取罹患重病時的保障,因此樽節後的資源運用到哪裡非常重要。提升長期被低估的醫事人力費用固然非常重要,也請健保署務必回應重大傷病病人的殷切期盼,必須將樽節後的資源合理挹注於新藥新科技、擴充適應症的預算,讓病人有機會接受及時適切的治療,才不枉民眾願意共擔醫療成本之美意。

 研議重大傷病藥費差額負擔仍有疑慮

      因為醫療科技急速發展,許多突破性的創新藥物如雨後春筍般上市,雖然為病人帶來治療的新希望,卻伴隨很大的「財務毒性」,就連健保署也大喊吃不消,因此新藥納入給付的速度趨緩,更有諸多給付限制,導致病人無法接受及時適切的治療。

      健保署為加速新藥納入給付的速度,近期研議向重大傷病患者收取新藥差額負擔的方案,對此,基金會欣見健保署想方設法加速新藥可近性的用心,但認為還需要仔細斟酌,循序漸進。以癌症藥品為例,藥物使用通常不是一次性,經年累月下的費用負擔,對病人及家屬來說仍是不小負擔;且藥品經常有合併使用,如何設定差額負擔的基礎,比起醫材更加複雜;現下或可思考在確保民眾就醫權益的前提下,以有替換選項的生物相似藥或學名藥為基礎,病人若希望使用原廠藥再負擔其中差額,建議政府仍應廣納病友團體意見、透過小規模試辦來衡量成效。

 健保改革不能停 提高健康投資

      健保是全體國民最重要、也最基本的醫療保障,開源節流的改革腳步不能停歇,需要全民一同支持,才能永續經營。我們更期盼從國家層次提高「健康投資」,尤其台灣醫療保健支出佔GDP比例長期偏低,專家也多次示警台灣癌症存活率、新生兒死亡率、平均餘命等表現都已落後他國多年,擴大投資,才能有更健全的環境使健保永續經營,國民醫療保障網也能更加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