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名人堂-提升新藥預算 健康投資不能等
每年的健保總額協商即將開始,又是各方立場爭戰廝殺的時刻,尤其遇到台灣重要的「選舉年」,政府已率先預告明年不調整保費,健保的財政恐將更捉襟見肘,令人擔憂各種重大衛生指標已落後先進國家的台灣,其醫療品質與病友治療權益更加惡化。
從醫近40年,我深刻感受及時適切的治療對病人來說是重要的,尤其是與時間賽跑的癌症病人,然而,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時間漫長、數量下降等問題久未改善,癌友的希望隨著時間流逝而遞減。
更甚者,好不容易擠進健保窄門的新藥,被設限給付條件的狀況已經變成常態,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自2016年迄今納入健保給付的癌症藥品,有將近9成綁了給付限制,像是藥品間不得合併使用或互換,以及限制療程(如只能用12次)或使用時間(如只能用18個月)等,尤其限制療程或設定使用時間讓醫病雙方都苦不堪言,每次要開口詢問病人:「這個藥有效,但健保不付了,你要自費繼續使用,還是我們來換藥呢?」對身為臨床醫師的我而言,實在非常痛心,讓我不禁感嘆能用來對付癌細胞的利器愈來愈有限。
我們肯定健保署在預算有限下為民眾把關的辛勞,然而精準醫療的趨勢無可避免,健保的新藥預算仍應考量此一因素做合理成長。健保署也在2020年底開始執行前瞻性評估機制(Horizon Scanning),請藥廠呈報未來2-3年預計申請健保給付的新藥及可能金額,即便如此,執行Horizon Scanning制度後的新藥預算卻未顯著成長,與實際所需要的費用有不小落差,顯見該制度並未被善用及落實。
我曾於2年前的名人堂中表達過台灣醫療保健支出在GDP占比低於OECD國家平均值,提出政府應提撥費用來挹注健保總額、進而擴充新藥預算的想法,近期觀看主要健康指標表現如平均餘命、可避免死亡率、癌症死亡率等多項指標的落後,讓愈來愈多人憂心不已,許多各界賢達不約而同呼籲政府要有積極行動的聲音愈來愈大。
近期報載醫院拒絕癌友以健保身分住院,引發的商保理賠爭議,除了反應癌友的自費困境,更凸顯現行商保在補位健保不足的結構性問題,僅靠融通非住院理賠不是長久之計,如要正本清源改革,是否已經到了該由政府出面整合商保共同研擬政策型保險-健保補位險的機制,提供民眾更有效益的健康投資選擇,才能落實「商保補位健保」的真正精神,不僅為商保保單賠付的有限性解套,也能多管齊下舒緩病人的自費壓力。
健康投資不能等,健保總額協商在即,目前已知新藥預算僅微幅成長,勢無法滿足病人對於新藥治療的期待,我殷切盼望政府能聽進各界建議加大投資,整治新藥預算長年不足的沉痾,並開啟跨部會溝通健保協同商保長期作法,讓重大傷病的癌友都能接受及時適切的治療,方能真正落實「健康台灣」的理念。